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我国磁性材料的应用领域继续扩展,目前已覆盖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家电、光伏、储能、风电、航空航天、机器人等多个行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发展形态趋势。近年来,我国磁性材料销量持续上升,永磁铁氧体仍为第一大品类,但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62.99%下降至2024年的38.66%。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磁性材料生产国,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行业呈现“大而不强”局面。未来,行业将持续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1.磁性材料下游应用多点开花,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为其带来显著的增量空间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磁性材料是指能够对磁场作出某种方式反应的材料,是功能材料的重要分支,具有转换、传递电能,对电信号进行直接或间接处理、存储等功能。随技术持续进步,我国磁性材料的应用领域继续扩展,目前已覆盖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家电、光伏、储能、风电、航空航天、机器人、通信、医疗、轨道交通和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发展形态趋势,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极为广阔。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中,磁性材料大多数都用在电机、BMS(电池管理系统)、PDU(电源分配单元)等部件。据估计,每台新能源汽车约使用2.5公斤磁性材料。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给磁性材料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增量空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2025年1至7月,产销规模分别达到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进一步拉动了对磁性材料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桩中,磁性材料占充电桩成本的2.25%-3%左右。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双重带动下,我国充电桩保有量由2019年的89.6万台激增至2024年的1281.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0.26%,这也进一步打开了磁性材料行业的增长空间。
我国在磁性材料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在非晶合金、稀土永磁、超磁致伸缩、巨磁电阻等方向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依托微细化组织调控、晶体学精准控制、薄膜化制备及超晶格构建等新技术的支撑,磁性材料的种类正日益丰富,产品体系持续完善。
按照磁特性,磁性材料主要可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与功能磁性材料三大类。其中,软磁材料具备低矫顽力、高磁导率等特点,一般适用于需要频繁磁化和解磁的场景,具体涵盖金属软磁、软磁铁氧体、非晶纳米晶合金等品类;永磁材料则拥有宽磁滞回线、高矫顽力及高剩磁的特性,主要使用在于永磁体、电机、发电机、磁性传感器等对强磁性有需求的产品,进一步可细分为稀土永磁材料、金属永磁材料与永磁铁氧体等类型。
作为现代工业的关键基础材料,磁性材料行业的发展长期受到国家格外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这些政策从支持磁性材料研发创新、推进生产的基本工艺改进、完善关键材料标准体系等多重维度,为磁性材料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行业实现创新突破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叠加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以及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磁性材料行业呈现稳健发展形态趋势,销量实现持续增长,从2020年的127万吨提升至2024年的174.6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28%。从产品结构看,永磁铁氧体仍为第一大品类,但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62.99%下降至2024年的38.66%,主要因行业持续优化产品结构,稀土永磁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占比提升。
数据来源: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磁性材料分会、横店东磁年报、观研天下整理
得益于持续的技术进步、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以及稀土等关键原材料资源优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磁性材料生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国内磁性材料生产企业超千家,其中绝大多部分为5000吨以下产能规模的企业,万吨以上产能规模企业仅有几家,行业整体呈现“小而散”格局。产品结构则以中低端为主,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而在高端磁性材料领域,由于核心技术和工艺精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我国目前仍大量依赖进口。
对整个磁性材料行业而言,突破“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在于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研发能力,推动产品向高性能、低能耗、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以此来提高附加值与竞争力,助力我国从磁性材料大国迈向磁性材料制造强国。
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引领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高性能、高稳定性磁性材料的需求将明显提升,推动行业向高端化与绿色化加速转型。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横向拓展产品线、纵向延伸至高端器件,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布局先进产能、推进自动化改造、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并加强研发创新,引领行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多重举措下,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实现稳步提升。(W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