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资子公司重庆豪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之需,顺应汽车零部件以及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响应客户需求,且系公司战略规划布局的重要项目,对于公司丰富产品系列、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拓展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本项目建设完成及达产后,将进一步扩充公司精密减速器关键零部件和关节减速器等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智能制造水平以及盈利能力。
“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项目(二期)”投资总额为 130,667.21 万元。
截至本报告出具之日,本项目备案、环评等手续尚在办理过程中,公司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办理。
公司一直致力于精密传动零部件业务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公司始终围绕汽车传动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纵深拓展业务。
(1)公司在目前主流优选方案——同轴行星减速器方面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先发优势明显,产能布局亟需加码
精密减速器可以实现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是一种相对精密的机械。从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两方面考虑,目前电机配套精密减速器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方案,精密减速器的结构设计和性能分析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传递效率、运行稳定性和能源利用率,且配置适当的精密减速器可解决电机输出到车轮的扭矩过小,难以满足爬坡等大扭矩场景行驶需求等难题。
从新能源精密减速器技术路线来看,同轴行星精密减速器正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驱系统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主要基于同轴行星精密减速器在提升系统紧凑性、传动效率与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
①同轴行星精密减速器采用高扭矩密度设计,实现了在有限体积内输出更大扭矩,满足了高压平台对动力强度和电气安全的双重要求,适用于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②其同轴结构设计将电机与减速器轴线重合,有效缩短动力传递路径,减少中间传动环节,降低机械能量损失,从而显著提升整车续航能力和动态响应速度。
③紧凑化的结构不仅节省安装空间,有助于整车布局优化和轻量化设计,还通过优化齿轮传动和润滑系统,提高了传动效率和耐久性。稳定的传动性能与高集成度设计共同保障了整车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
公司目前布局的精密减速器产品主要为新能源汽车用同轴行星精密减速器核心零部件,该产品在技术、工艺以及加工等方面均存在较高壁垒,公司率先实现业务突破以及量产,并已与行业优势企业采埃孚、舍弗勒等就该产品达成合作,具有先发优势。结合市场空间、客户需求以及公司发展规划,该等产品亟需扩充产能以快速覆盖客户占领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能的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为我国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车端和机器人端的技术及应用具有共通性,同时,车端和机器人端在原材料、设计、工艺、设备、装配、成本管控能力以及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体系等方面亦具有一定相通性,由此,车端和机器人端二者供应链重合度较高。在汽车领域储备有精密减速器相关产品、技术储备的公司,可实现产品从车端向机器人端的延伸。
鉴于车端和机器人端上述协同及重合,公司作为汽车传动零部件的资深企业,向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扩充系行业发展的必然,以及优势企业必须把握的市场机遇。公司抓住本轮市场契机,已成功布局新能源汽车用精密减速器关键零部件和机器人端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等相关业务。本次项目,公司拟进一步扩充精密减速器关键零部件和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的产能规模,以抓住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实现自身经营规模的攀升。
(1)下游整车制造客户生产场景陆续启动机器人实训,助推机器人商业落地,加速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释放
迈入智能电动新汽车时代,公司下游整车企业在电气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在数据挖掘与智能制造领域也形成了深厚积淀。同时,汽车制造是典型的复杂工业场景,对生产的柔性、效率、质量控制较为苛刻,生产流程精细化程度较高,整车制造领域一直是引领智能制造的先锋部队,是具身机器人未来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近年来,境外特斯拉等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已有较大突破,国内目前亦已有超十家车企如上汽、广汽、比亚迪、小鹏、小米等,纷纷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战略投资等方式,将业务版图拓展至智能机器人领域。同时,根据市场公开资料,部分主流车企已通过自研或与外部机器人企业合作方式,在物料搬运、装配、检测、巡检、维护等领域启动具身机器人实训,助推具身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商业落地。
叠加智能机器人在工程机械、物流仓储、农业、养老、医疗、消费以及其他服务业等众多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亦在加速,推动了机器人行业规模化量产节奏。而单个智能机器人通常需配置较多的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故机器人商业落地加速将有望拉动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的快速放量。
(2)公司已先行入局精密减速器关键零部件及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领域,并已成功布局一期产能,本轮产能加持是公司把握先机实现市占跃升的必然需求
公司作为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供应商,已与前述布局具身智能或拟引入具身机器人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的整车制造企业形成较为紧密深度的合作关系,为公司提前切入相关产品提供先机。
且公司一直致力于与传动相关的齿轮及轴类产品的精密制造,本次项目所涉精密减速器关键零部件及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是依托公司主业的技术、工艺和人才积累,与主业密切关联的自然延伸产品。同时公司已提前在新能源汽车用精密减速器关键零部件和机器人端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开展客户导入及技术、人才、产能的一期布局等,本轮产能加持将有效助力公司该等产品的销售释放。
考虑新能源汽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具身机器人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2024 年获得大力突破,并于 2025 年进入“量产元年”以及各应用场景机器人实训落地,叠加国家及各地方的政策鼓励,公司下游客户自身放量预期较高,对公司产品的预期需求规模亦较大,公司已有产能预计将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本次项目的实施有助于配合客户把握市场机遇,满足客户业务发展之需,进而夯实自身业务优势,巩固提升自身市场地位。且考虑减速器可应用的下游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本次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公司的客户结构,扩大营业规模的同时提升抗风险能力,是公司战略发展的关键环节,具有必要性。
精密减速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用同轴行星精密减速器具备体积小、精度高、重量轻、稳定性强等优点,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用同轴行星精密减速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外资厂商,本土企业正面对市场竞争和技术升级瓶颈,国产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减速器行业的头部制造商主要为德国采埃孚、德国舍弗勒、美国博格华纳、德国大陆集团等外资公司;智能机器人领域使用的减速器
亦主要由境外公司如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日本新宝等占据;该等境外公司较早地进入市场并积累和掌握了众多前沿技术,在产品质量与性能、品牌影响力、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等领域具备优势,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所发挥的规模化效应使其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近年来,基于产业链安全角度,关键领域国产化替代需求更进一步;同时,商业化进程加速亦有赖于成本控制,亦是迫切提高国产化替代的影响因素之一;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机器人领域发展快速,产业链日趋完善,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包括公司在内的境内相关企业后续将凭借技术提升、客户积累、品牌构成等,持续加速精密减速器和关节减速器相关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
本次项目的建设实施,将有效推动实施地的经济发展,带动项目周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利于当地工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亦对促进劳动就业及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等都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此外,本项目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产业集聚,饱满产业链,有助于反哺带动当地如物流、经贸等产业发展。
近年来,伴随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推广应用的不断深化,消费场景不断创新,消费供给日益多元,消费活力不断提升,推动汽车内销需求以及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 2020 年的 2.7 万元/年增加至 2024 年的3.45 万元/年。
人工智能赋能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优势。智能化正从附加功能蜕变为汽车竞争的核心要素,AI 技术全面赋能智能汽车产业,形成全新生态体系。汽车逐步完成从“工具”到“第三空间”的体验重构,刺激了新能源汽车消费活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人工智能赋能及驱动下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开始提速。伴随 AI 大模型、多模态交互、具身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消费级机器人从科幻概念逐步走向现实。从情感陪伴机器人到具身机器人,从机器狗到教育编程产品,国产消费级机器人正以多元化的形态匹配消费需求,走进消费市场。随着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速,上游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有望获益。
根据 Precedence Research 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自动化市场规模 2022 年至 2030 年预测期间内有接近 8.59%的年复合成长率,在 2024 年全球自动化产业市场将扩大到 2,518 亿美元。而全球自动化所带来的机械制造、智能物流与仓储、电子制造、智能驾驶等次产业转型综效,将持续扩大并带动对精密减速器的需求。
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通过先发布局与持续的技术创新在新能源产品上取得领先优势,成功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新能源转型,市占率屡创新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5 年 1-9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 1,119 万辆,同比增长约 34.9%。
同时,新能源汽车海外扩张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全球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 年至 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分别 202 万辆、311万辆、491 万辆和 586 万辆,逐级突破,先后超越韩国、德国、日本。2025 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中国汽车出口约 495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超过 170 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同比增加 89.4%。
③服务机器人商业落地加速,叠加工业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宽,机器人市场迎来百花齐放,抬升核心零部件产品的供应需求
近年来,机器人市场尤其是服务机器人整体增长迅猛。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和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快速扩张,尤其是服务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成长趋势格外突出。就服务机器人市场来看,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 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2024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45.1 亿美元,2025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628.5 亿美元,并预计将在 2032 年突破至约 1,702 亿美元,2025 年-2034 年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5%。
就工业机器人市场来看,根据 fortune business 2025 年 9 月 1 日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价值 198.9 亿美元,预计将从 2025年的 219.4 亿美元增长至 2032 年的 555.5 亿美元,在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4.19%1。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国机器人领域成果丰硕。尤其在具身机器人领域,随着优必选、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小米、科大讯飞、小鹏、广汽、比亚迪等公司入局,我国具身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追赶式创新”到“开拓式创新”的跨越,为上游产业链企业提供发展良机。
根据头豹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测算,中国新能源汽车减速器行业近年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 2028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减速器行业规模可达 226 亿元。
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减速器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约 1,448 亿元,较上年增长4.4%。思瀚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 年中国减速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510亿元。
2023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
……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同时,在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中提出“突破高力矩密度减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伺服驱动器等融合的高精度电驱动执行器,打造电驱动旋转关节、电推杆产品”。助推机器人行业公司快速发展以及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的技术突破和量产落地。
2024 年 7 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5 年 3 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延伸汽车消费链条。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同时,指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技术封锁持续升级,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民族企业响应国家政策,补齐短板,夯实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市场多元、生态重构等路径,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具身机器人产业链领域,我国产业链完整度以及规模化、创新性等方面优势日益显现,国际地位日益重要,为产业链行业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司在近年来的业务发展中依靠优秀的产品品质和稳定的配套能力,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口碑,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与麦格纳、采埃孚、舍弗勒、博格华纳、汇川、大众、一汽、比亚迪、吉利、重汽、法士特等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建立了深厚合作关系,并在新领域、新技术方向共同探索,形成深度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模式。
新能源汽车与机器人在原材料、设计、工艺、设备、装配,以及成本管控能力、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体系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相通性,客户层面亦有一定的重叠性,为公司快速导入机器人领域客户提供先机。
公司在材料研发、成型工艺和精密加工等核心制造环节已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具备为客户提供从系统开发设计、虚拟仿真验证到批量生产交付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面对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催生的技术迭代加速趋势,公司构建了技术产业化、装备自动化、研发制造一体化的新质生产力体系,推动公司从单一零件制造向系统级解决方案升级,在技术变革浪潮中持续巩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产业共生优势,与客户形成同步开发、敏捷响应、协同发展的健康互动模式。
多年来,公司一直深耕精密传动零部件相关业务领域,在技术、人才、品牌、营销、客户等方面均有一定储备,且不断实现突破。在材料研发、成型工艺和精密加工等核心制造环节已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具备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开发设计、验证测试到批量生产交付的一站式解决能力。面对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催生的技术迭代加速趋势,公司构建了技术产业化、装备自动化、研发制造一体化的新质生产力体系。
公司前期经过多年市场调研、客户调研以及技术创新、工艺积累等,已形成有关精密减速器关键零部件以及关节减速器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加工、装配等相关技术和能力,且在与客户合作中不断完善工艺、优化流程、提升产品性能,公司前期已成功导入并获得客户批量订单,已具备较为健全的研发、制造、销售体系。
同时,为保障项目产能消化,公司继续积极与客户开展技术交流、产品设计、方案优化等相关工作,提前布局项目导入。由此,公司前期已为本项目的实施做了较为充分的市场论证、技术准备、工艺落地、人才积累以及客户储备等,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筑牢根基。
2021 年,川渝两地共同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共同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2021-2024 年,川渝两地汽车产量累计达 1,257 万辆,年均增速 7.2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达 237.8 万辆,年均增速 70.47%2。
川渝地区,汽车及电子信息产业带动机器人应用需求,依托科研机构在特种机器人技术上领先。其中重庆已形成以长安、赛力斯为龙头的整车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系统、总成、部件等产业的基本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自动驾驶、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等细分领域,与机器人产业有较多共通之处,特别是在供应链方面重叠较多,两类产业优势叠加,推动重庆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公司主营基地位于成渝地区,本项目实施地位于重庆,一方面产业配套较为齐备,利于公司业务发展,且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利于客户维护;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及时更新行业动态,跟进技术革新,进而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概而言之,较为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生态系统,进一步促进了本次项目的顺利实施。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IPO募投可研、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能评环评、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